第(2/3)页 皇帝长寿,是世间最难的一件事,皇帝的平均寿命,不足四十岁。 大明就鲜有活过四十岁的皇帝。 朱祁钰却活到了九十岁。 排除阴谋论,必须严格控制自己,饮食、运动、欲望、情绪、心态,而这些都是长寿的基础。 朱祁钰的登基时间并不早。 秦始皇13岁登基,汉文帝24岁登基,汉景帝32岁登基,汉武帝16岁登基,唐太宗21岁登基,唐高宗22岁登基,唐玄宗27岁登基,宋仁宗13岁登基,元世祖45岁登基。 明太宗43岁登基,明仁宗37岁登基,明宣宗26岁登基,正统皇帝7岁登基,朱祁钰22岁登基。 从平均寿命来看,朱祁钰也就当个十几年的皇帝,也就寿终正寝了。 可朱祁钰就是能苟。 和所有千古一帝比起来,朱祁钰最是能苟。 文治武功,方方面面都比不过秦皇汉武,唐宗宋祖,成吉思汗和太祖。 “陛下。”太监唤了一声,因为老皇帝愣神太久了。 朱祁钰才回过神来:“扶朕回殿吧。” 等晚间时候,朱佑梐入养心殿请安的时候,他忽然问:“太孙,若将千古皇帝排名,朕能排在第几?” 朱佑梐心里一惊,老爷子在考校他? “孙儿以为,皇爷爷稳居前三。”朱佑梐给他一个很高的评价。 可朱祁钰并没说话,难道第一是朕自己想的?其他人不觉得朕是第一吗? “你说说你心中的前三。”朱祁钰笑着问。 朱佑梐打量他一眼,小心道:“孙儿以为,太祖皇帝肯定要排进去的,唐太宗也该有一席之地。” 这样一下子前三名额全了。 这小子打个马虎眼,意思是太祖第一,朱祁钰第二,李世民第三。 摆明了是假话。 “说真话。”朱祁钰不高兴了,这不摆明吹捧朕的功绩吗,朕的功绩是实打实的,还需要吹捧吗? “孙儿真是这样认为的,之所以皇祖父不能排到第一去,因为您是太祖皇帝的子孙,岂能越过祖宗?”朱佑梐明显言不由衷。 “排名看什么祖宗,那照你这么说,太宗皇帝应该排在朕的前头啊!”朱祁钰生气了。 “孙儿知错!” 朱佑梐知道糊弄不过去了,咬咬牙道:“孙儿以为,秦始皇当排第一,唐太宗排第二,皇爷爷排第三,太祖皇帝排第四,汉光武帝排第五。” “成吉思汗和太祖皇帝谁厉害?”朱祁钰问。 “肯定是太祖皇帝更厉害呀,成吉思汗固然打下的领土多,那是因为他的儿孙更加优秀,骑兵更加厉害,而且蒙古善于打仗却不善于治国,我朝太祖皇帝善于打仗善于用人善于治国,乃军政全才。” “孙儿认为,汉光武帝也比成吉思汗要厉害,如果给汉光武帝一张世界地图,汉光武帝也能打通世界。” 朱佑梐这个想法有点意思呀。 “你说太祖皇帝厉害,太祖皇帝也知道这广袤的世界,为何太祖皇帝没有去打下世界呢?甚至将邻国,都设为不征之国,为什么呢?”朱祁钰意味深长地问他。 有人说朱元璋小家子气,农民出身的他,只能看到一亩三分地。 也有人,明亡就亡于洪武朝。 洪武朝的制度,就注定了大明会亡国。 “回祖父。” 朱佑梐认真道:“国恒强好战必亡,大明建立之初,国家穷困凋敝到了极致,蒙古人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掠夺,又经过元末大战争,大饥荒,饿殍遍地。” “若太祖皇帝,兴兵再战,必然能打下更加广袤的疆土。” “却会丢了大明国祚。” “大明必然是二世而亡。” “孙儿一直以为,秦朝二世而亡,就是因为秦始皇穷兵黩武,秦兵之强,历史罕见,归根结底是军功制。” “可是,随着秦灭六国之后,秦国的军功制已经土崩瓦解了,民间已经无地可分了。” “而旧贵族还在大肆吞并土地,导致为国征战的将士,食不果腹,都别提封地了,吃饱肚子都难。” “所以,秦必然会灭亡。” “如果大秦灭亡六国,不是一世做的,是循序渐进,一点点吃掉的,大秦说不定也会拥有二百年国祚。” “或者说,商鞅变法最后的余晖,就是灭亡六国。” “如果秦始皇手里不灭六国,大秦也没有机会灭亡六国了。” 朱祁钰微微点头,这番见解是对的。 秦朝到了秦始皇末期,连老秦人都抛弃了秦国,因为军功制度下,无土可分,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。 确实灭亡了六国,却收获了六国刻骨的仇恨。 恰恰说明,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。 这也是朱祁钰的军功制,要放眼整个世界的,只有全世界的土地才够分,而且适当时候要放弃军功制,不然早晚有一天引火烧身。 也是他将土地分封出去,自己并不直管的原因。 秦灭六国,和朱祁钰吞并世界,一模一样。 以秦国的国力,吃不下这么多疆土的,所以秦始皇灭亡六国之后,就要修驰道,就要大兴土木,不做就没法统治六国呀。 太着急了。 可不着急吧,秦始皇在当时已经算长寿了的,就看他后世之君那个德性,如果秦始皇不做,后代秦国能不能保住都难说,都别谈统一六国了。 所以,这是历史的难题。 连秦始皇那样伟大的人都发现无解,何况别人了。 千万别以为,秦始皇不知道,那样震古烁今的大帝,可以把他想象成神,神一样的人物,怎么可能连这么低端的问题都看不到呢。 大汉继承了大秦基业,也是用了一百多年休养生息,才让天下恢复生机,才让天下认同汉,认同统一。 幸亏,大汉早期奉行无为而治,不然江山早就崩盘了。 从后世眼光看发现正确,恰恰证明先人的牛叉。 要不咋说,历史上成名的人物,全是顶尖人杰,你能看到的事情,人家比你还门清呢,千万别低估那个时代的智慧呀,甚至说,任何一个灿烂的大时代,政治智慧都是极高的,乃至比现在还要高。 就说秦始皇修的大驰道,是不是今天的高铁? 云贵的要道,全是秦始皇开的,一直用到现在。 这种历史顶级人才,政治眼光可怕到了极致,青藏线,是明太宗第一个修的。 秦始皇时代留下多少制度啊,一直用到了现在,就这套制度,拿到后世都是遥遥领先。 “所以孙儿认为,太祖皇帝停止征战,是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,让天下恢复繁荣。” “这恰恰说明太祖皇帝政治眼光卓越。” “蒙古人确实能征善战,可蒙古人是不治理地方的,漠北、西北的严重沙化,就是蒙古人作恶的结果!” “他们不治理,在哪里待一段时间,把土地水土都玩废了之后就走,他们一路西迁,自然就需要一路打仗。” “所以蒙人善征战,因为不征战就没饭吃。” “而咱们汉人的家,却在这里的,永远在这里。” “他们能走,咱们不能走。” “所以,太祖皇帝没有继续扩大地盘,而是选择积蓄国力,慢慢恢复汉人的繁荣。” 明初时期,很多省都荒无人烟,千里无人烟,连个人都没有。 洪武朝多次强制移民,才让很多省份重新丰盈起来。 继往开来的任务,要交给后世皇帝了。 可太祖皇帝也没想到,后世皇帝这么不靠谱。 建文帝上位就削藩,太宗皇帝又开始靖难,把国家差点打崩盘,大明的繁荣非但没有延续,反而短暂的中断了。 整个永乐朝,一直都在对外征战中。 北方设奴儿干都司,拿下贵州几个府,又拿下安南,郑和下西洋,战绩太多了。 可给大明带来的是什么,百姓困苦,生不如死。 若非仁宗皇帝在中枢极力支撑朝政,恐怕永乐朝的战争就支撑不住了,大明也是二世而亡。 可是,仁宗所谓的支撑,不也是从民间索取嘛。 等于说,从民间借债,后世来还。 所谓的仁宣之治,哪有书上写的那么好。 为什么宣宗皇帝不再征伐了,以宣宗之能,完全能再收安南,因为没钱了,因为没实际价值呀。 在没有耐寒种子之前,整个辽东都没用,就别说整个东北了。 没有玉米、地瓜、土豆之前,整个北方都想遗弃。 红河大平原没形成之前,安南就是一块彻头彻尾的烂地。 就别说朝鲜了,谁要谁倒霉。 所以,从实际角度出发,这些地方都没用啊,打仗就会增加百姓的负担,因为大明收赋税是从百姓头上收的,收的是农业税。 种地的一年到头能赚几个钱? 还得剥削他们。 所以,宣宗皇帝一直在开海,一直在下西洋,正因为有西洋的钱,朝廷才度过了永乐朝不停征战的困境。 宣宗皇帝一直在还永乐朝的欠债,到了正统朝才基本还清。 可是,宣宗皇帝忽然就死了。 年仅七岁的正统帝登基了,然后下西洋就停止了。 就是因为,张太皇太后秉政,所谓明朝最贤名的三位阁老,三杨执政。 他们疯狂窃取皇权,停止下西洋,断了皇家的财源。 可西洋没人下了吗? 不,变成了士绅集团疯狂下。 朝廷一说开海,倭寇就疯狂扣边,整个明朝东南沿海就没消停一天。 为什么清朝就消停了? 因为清朝把江南士绅杀绝了,所以消停了。 这是太宗皇帝的锅。 他得位不正,和士绅做的利益交换,也就形成了士绅集团。 正统朝也开过一次海。 船都没回来,人是从海上漂回来的。 谁信啊? 那是大海,你漂一个我看看。 在海边一个浪打身上,都起不来呢,还从大海里游回来,写童话呢?鲁滨孙漂流记啊。 景泰朝为何能开海。 一是朱祁钰够狠,他杀了多少江南士绅,迁走多少;二是他肯让渡利益,开海不是朝廷开海,而是全民开海,朝廷吃大头,百姓吃小头,朝廷派兵还保护海商。 配套提出的政策,允许经商,允许官员经商。 这才能开海。 划重点,允许官员经商。 没有这条,谁也开不了海,谁开谁死,太祖来了也没用。 就算朱祁钰能炮制十大案,也开不了海,他也得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