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陈侍郎,咱们对土司讲仁义,土司是怎么对待咱们的?” 于谦反问:“土司不愿意汉化,认为我大明在抢占他们的领土!认为土人应该自成一家!称王称霸!” “我大明又不是仁义善人!” “凭什么对异族仁义?” “何况,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土人又如何?陛下将大明国学送给土人学习,那是天恩浩荡!” “若换做宋元,早就以强兵征伐,杀光了事了!” 于谦厉喝。 陈文发现,朝堂中无数道森冷目光看向他。 尤其是丹陛之上的皇帝。 “邢国公请细说!”朱祁钰懒得搭理陈文。 于谦拱了拱手,道:“陛下,隋朝时,长孙晟以‘远交近攻、离强合弱’之策,分化瓦解突厥。” “如今土司,就如我大明国中国。” “与其强行征伐,空耗钱粮,还会令互相见血,互成仇敌,反而加重了汉化难度。” “不如行太祖之策,在边地建立王府,分化土司,离强合弱,徐徐吞并。” “您之前让边地多多修路,是无比正确的。” “只要有大军震慑,挖通山脉,多多挖出几条道路,勾连水系,让天堑变通途。” “咱们就能蚕食土司之地。” 于谦侃侃而谈。 这不是西方殖民那一套。 而是太祖用的殖民方略,所以在云南建沐王府,就是让沐王府做云南土司的裁判,太祖之心,是想囊括云南往南。 可惜,后世之君没人在用了。 “此法是否太慢?” 王竑皱眉:“我大明行了近百年,土地非但没增加,反而还不断被土司侵占。” 这能怪政策不行吗? 是皇帝不行好吧。 “王阁老,一点都不慢!” “我明军从征召大军,适应气候,到训练,起码需要一年时间。” “而且,挖通道路,还需要当地土人配合,咱们是要让利给他们的,那些土人可没什么远见卓识,自然趋之若鹜。” “都需要时间。” 于谦认真道:“既然准备时间长达三到五年,何不在此期间,削弱土司的力量呢?” “大明无非花费一些财货,就如宣德朝,用马市牵绊住漠北,是一样的道理。” “咱们也能借机捏住土司的钱袋子。” “等咱们平推土司时,土司连钱都没有,拿什么跟咱们打仗?” “凭地势险峻吗?” “别忘了,这期间,咱们把路都修平了!” 于谦抚须而笑:“到时候,整个边疆,都是我大明领土,陛下下旨,天下莫敢不服!” 朝臣大多点头。 其实,土司一直都不是大明的心腹之患。 甚至朝堂上下都不愿意边疆南扩,因为消耗太大,治理难度太高。 看看现在富裕的江浙,那是汉人几百年耕耘的结果,从三国时期东吴开始,衣冠南渡之后,才真正富裕繁华起来的。 所以,当汉人有了舒适圈后,就不愿意开拓新的领土,不愿意再耕耘新的土地。 因为所耗时间太久了,万一发生战争,就便宜了其他人。 想彻底把边疆省份养熟,快则百年,慢则三五百年,期间需要海量的物资往里面堆,试问哪个君主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活? “邢国公,陛下在扩充镇国军,想平推广西土司,您觉得呢?”王复开口问。 于谦略微思考后,回答:“陛下想平推土司,在广西可行,但在云南绝对不行!” “广西算不上生地。” “从宋元时期便不断汉化,至今已经算得上内地了。” “广西土司强大的,多在广西和安南边境,大明新扩入的领土。” “方瑛带着镇国军,在广西苦练一年,想平推广西,大治两广,并不困难。” “但云南可不一样!” “云南往南,有麓川、东吁等各国,错综复杂。” “而且云南土司连成一片,实力强劲,想彻底汉化,必须先韬光养晦,再用强军平推。” “还有一条,就是云南的瘴气过于厉害,十万大山绵延于边境,地势才是我军最大的难题。” 于谦拱手道:“微臣以为,可以征伐麓川国为名,苦练新军,在云南本地征兵,尤其是多多招募土人,建云南军。” 只有当地土人,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、地形,才能成为强军。 朱祁钰微微颔首:“邢国公老成谋国。” “就让阁部列出的条陈,认为招募多少人合适,再该派谁去领军,都由阁部讨论后决定。” “不建云南军,直接建云贵军。” “先拿贵州土司练手,再动云南土司!” 说到这里,朱祁钰沉吟,道:“想收买云南土司,就大肆发展茶马古道。” “用这条古道,把边疆土司串起来,先捏住他们的钱袋子。” “再派人进行挑唆,合纵连横,令各土司不停攻伐,咱们卖武器给他们。” “至于建王府,酌情建吧,不派诸王出京,暂时由朝臣管着,以王府的名义行事便是。” 朱祁钰儿子还没出生,其他王他可不放心放出去。 “陛下圣明!”朝臣叩拜。 下了朝。 进入乾清宫,朱祁钰盯着地图看。 地图重新画了,把汉州都司、捕鱼儿海都司和吉林都司全都画出来。 疆域扩大一倍。 但都是贫瘠之地,得靠两京十四省输血供养。 早朝时耿九畴还哭穷,未来两年户部更难。 “皇爷,徐珵求见。”冯孝小声回禀。 朱祁钰愣神,才想起来,是徐有贞。 很快,徐珵穿着太监衣服,恭恭敬敬磕头,张嘴叫了声皇爷。 眼泪差点流出来。 好好的文臣,钻营钻营,钻研成为了太监。 “回皇爷,那御米成熟了。” 徐珵下意识自称微臣:“微、奴婢亲自试过了,确实无毒,而且果实饱满好吃,奴婢估量着产量不低。” 说着,进献一支玉米棒上来。 看着黄澄澄的玉米棒,又惊又喜。 这玉米棒不大,不像后世用科技培育出来的玉米棒,又大又饱满。 这根果实还算饱满,个头不大,而且被吃掉了一半,这是层层验毒的结果。 “可否培植?”朱祁钰问。 “回皇爷,是可以培植的。” “因为从南方运来一批成品,奴婢用了几种办法培植。” “如今已经长出了小苗,还不知道能长成什么样子,但奴婢估算,应该是可以培植的。” 徐珵老老实实回禀。 “亩产多少?”朱祁钰问。 “这是您赐下的第一株,当时只有一株,无法确定亩产,但仅此一株,结出两根御米。” 徐珵道:“奴婢以为,如果做果时,只留一根御米穗,果实会比这一株大一些。” 朱祁钰颔首:“你觉得这东西习性如何?” “非常皮实好养,您送到宫中的一批,奴婢栽种在院里,也不照看,基本不怎么施肥,照样茁壮成长。” 徐珵道:“唯独需要灭虫,奴婢正在掌握经验,日后会编纂成书,教导民间如何种植。” 这就是大才! 当初没杀他,果然是对的。 朱祁钰笑了起来:“徐珵,伱做得很好,宫中设农业监,你来做提督太监。” “奴婢谢皇爷天恩!” 徐珵已经不抗拒太监身份了。 他这样的人,能活命已经法外开恩了。 “你在宫中好好干,你家人朕自然会多多关照!” 朱祁钰给甜枣:“明年开恩科,让你儿子徐世良参加吧。” “奴婢谢皇爷恩宠!”徐珵磕头。 朱祁钰之所以留下徐珵。 还有一个原因,他有两个厉害的外孙,一个是祝允明,一个是蒋焘。 祝允明号枝山,就是四大才子之一。 蒋焘乃是切瓜分客的主人公,也是一代文学家。 再者,朱祁钰实在欣赏徐珵的才华。 搞政治水平一般,却是个实干人才,这样的人才大明最稀缺。 “其他作物,培育得如何了?”朱祁钰又问。 “回皇爷,全都栽种下去,都生了苗,奴婢以为这些作物都非常皮实好养。” 徐珵老老实实道:“只是,奴婢不知道此几种作物,能否在寒冷气候下生存。” 他也在投其所好。 既然认下太监身份,就得在宫里使劲往上爬。 朱祁钰略微沉吟:“这样吧,你带着作物出宫,去辽宁栽种,朕让你做吉林都司镇守太监。” 徐珵眸现惊喜,皇帝的决心不可动摇。 只要他培育成功这几种作物,自然会青云直上,说不定有朝一日,他能做司礼监掌印太监呢! 咕噜! 徐珵吞了吞口水,当太监也许还真不错。 “徐珵,你只负责在不同环境下,培育作物!” 朱祁钰看着他:“政务暂时交给其他人,你就做这件事,只要能成功,朕在漠北挑一座城池,用你的名字命名!” “他日,你也能位极人臣,做司礼监的大珰!” 徐珵可是官场老油子。 瞬间明白皇帝的深意。 如果他做不到,那么就不必回宫了,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吧。 这是死命令。 “奴婢一定在今年之内,就培植成功!”徐珵叩拜。 “需要什么,跟李贤、商辂去要,他们必须满足你。”朱祁钰又叮嘱几句,才打发他走。 “把这半根御米,送去内阁,让阁臣品尝一下。”朱祁钰跟冯孝说。 冯孝愣了愣神:“皇爷,这东西怎么吃呀?” “试毒太监怎么吃的?”朱祁钰问。 “生吃的。” 朱祁钰无语:“放进锅中煮熟,就能吃了。” 这么简单? 冯孝赶紧让尚食局做,然后送去内阁。 工部来报。 养心殿和军机处竣工。 在乾清宫右侧,西六宫的前面。 以后去养心殿办公。 “皇爷,谈娘娘差人来禀报,到了该给皇爷请脉的时候了,问皇爷何时去永和宫?” 正在处置政务的朱祁钰抬起眼眸:“晚上便去,晚上便在永和宫歇息了。” 谈允贤怀孕,朱祁钰不让她来回奔波,免得伤了胎气。 “奴婢这就去禀报。”冯孝刚走。 于谦和胡濙联袂而来。 进了乾清宫,行礼过后,于谦便急声问:“陛下,此御米收成几何?” 就知道是为了御米而来。 朱祁钰让人把徐珵的记录拿来给他们看。 “朕已经让徐珵去辽宁了,去辽宁栽种,过几个月便知道,是否耐寒。” “微臣吃了一粒,味道甜美,入口甘甜,吃了一粒就想吃第二粒。”于谦笑道。 胡濙也不停点头:“老臣肠胃不好,但吃了几粒,并没有不适感。” “朕就说过,这东西是个宝贝。” 朱祁钰笑着站起来:“二位,等到了年关,朕的梦境一定能应验!” “臣等亦希望陛下神机妙算。” “若御米能在辽宁栽种,说不定也能在漠北栽种呢!” 胡濙笑道:“哪怕亩产低一些也无妨,只要能吃,咱们在漠北就能站稳脚跟!” “老太傅,等着土豆、地瓜成熟结果,你们就知道喽,这些都是利器。” 朱祁钰笑道:“漠北,咱们这次彻底扎根,不走了!” “土豆、地瓜?” 胡濙蹙眉:“名字过于粗俗,不如御米更高雅一点。” 朱祁钰起名御米,没叫玉米,已经头疼了。 当时是为了推广便捷,但却不接地气,叫起来别扭。 “名字无所谓,只要这东西能吃,能饱腹,能在恶劣环境下栽种,就足够了!”于谦道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