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四十一章 来自皇家的肯定-《大明第一臣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他们甚至会拿走一块地的七八成产出,逼得这个家庭难以维系,吃不饱……而到了这个地步,女人才必须夜以继日针织女红,刺绣缝补,换一点微薄收入,贴补家用。

    几岁的小孩子就要去放牛放羊,替地主做事,整个一家人,都为了地主过得更好而奋斗。

    这一点朱元璋是深有体会,毕竟他从小过得就是这种生活。

    张希孟把其中道理讲清楚,朱元璋自然是感同身受,这也是老朱坚决均田,出重手抑制豪强,打击士绅的原因所在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,农业如此,工商是不是也这样呢?

    要让张希孟说,只怕问题还更严重。

    拼了命压制人工成本,尤其是女工的成本,压制到了什么地步?

    一次能纺六十四根丝线的织机,居然没有了生命力。

    水力织机干不过人力。

    虽然有各种理由原因,前面也讲了许多。

    但是归根到底,不还是人太便宜了,人工不值钱,只要堆人力就是了。

    丝绸,瓷器,各种手工艺品,全都不惜血本,务求精美。

    一个个工匠将神,卷到了爆棚。

    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?

    当然了,可以让百年之后的子孙看过之后,失声惊叹,可以放在博物馆,当成镇馆之宝,多收几个门票钱。

    但是接下来呢?

    能不能国富民强,帮着国家,暴打蛮夷,成就盛世?

    貌似还真不行,手工作坊,卷到什么地步,也没法跟工业机器比较。

    前面韩秀娘的案子,就有人说不许女人出来做事。

    现在到了苏州的作坊,让女人管理纺织作坊,更是犯了天条。

    不管是农业,还是工业,都在极力排斥女人,官场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如果询问这些人的想法,无外乎竞争已经这么激烈了,还要增加一半人来抢夺,又是干什么?

    还有,土地就这么大,物产就这么多,你把生产力释放出去,又有什么用?

    难道还能去外面抢吗?

    就算去抢,又能赢吗?

    梳理到了这里,张希孟的嘴角上扬,露出了无奈的笑容,“安史之乱以来,赵宋接连惨败,给中原大地留下的阴影还真是大啊!”

    中原大地,华夏子民,不能继续灭人欲似的极端内卷,该昂首挺胸,心怀天下了!

    成立外交部,派遣方国珍出使海外,加上苏州的纺织……棋盘上一个接着一个的子落下,整个天下大局,也在悄然变化着。

    张希孟抢在年前,将这篇文章写完,递给了朱元璋。毫无疑问,又是得到了老朱的赞许。

    “先生这一支笔,当真是写出来今后三十年的大明朝政啊!”老朱笑道:“有了这篇文章,是不是咱们建立比大元更辽阔的疆域,比汉唐更强盛的盛世,便有了依据遵循?”

    张希孟矜持一笑,淡淡道:“主公谬赞,臣愧不敢当!”

    朱元璋放声大笑,“好!太好了!这么说起来,苏州的女工还是咱们富国强兵的关键!”朱元璋想了想,竟然提起笔,在红纸上写下:巾帼巧匠。

    随后道:“快送去苏州,趁着年前给她们,也好挂在外面,让所有人瞧瞧!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