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张希孟首先道:“主公,还有诸位同僚……不久前我和宋学士、刘学士谈了些有关恢复民生的事情,他们对我的一些看法表示了批评……我回去之后,痛定思痛,今天过来,就是想和他们对谈此事,把问题讲清楚。也请诸位同僚一起品评,看我们谁说的有道理。” 简答的开场白之后,张希孟直接抛出问题,“宋学士、刘学士,咱们前不久谈论为什么不能重视发明,创造新的机器,提升效率,解决困境……你们二位能不能把自己的理由再说一遍?” 宋濂略思忖,就回答道:“张相,我说过了,要保证原料供应,要重视粮食,还要保证百姓生机。譬如纺车来说,真如张相畅想,恢复一次纺线六十四根的纺车,除了能让六十三个织工失去生计,弄了一堆瑕疵许多的布匹之外,别无好处啊!” 张希孟含笑点头,“确实如此,那我倒要想请教,原料供应当真就解决不了?粮食难题,就这么不可逾越?” 这话听得不少人一愣,包括徐达等人在内,他们虽然不懂这些,但是有关均田,粮食,都是张希孟讲烂的事情,怎么张相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? 不像啊? 大家伙疑惑之际,刘伯温缓缓道:“张相,如果田亩就是这么多,确实无药可救。如果张相硬要解决,莫非是要放眼天下?打出一块比大元还庞大的疆土,从而得到充足的土地,好能解决难题?” 张希孟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笑道:“咱们先把粮食原料的问题放在一边……我还想请教大家伙,历代儒家都主张抑制工商,排斥百工。更是将工匠的技艺,斥之为奇技淫巧,这个道理又是何在?” 这一次刘伯温道:“张相,我以为归结起来,还是田亩土地的问题。当真有什么工匠弄出了了不得的东西,能一个人顶十个百个,他必然赚得更多,手里有了钱财,兼并土地田亩,就会有更多的百姓破产。” 张希孟点头,“这个道理说得通,但是有一个问题,工匠凭着自己的手艺多赚钱不好,用新的机器赚钱不行。那为何士大夫可以靠着功名,不断兼并土地?为何贵胄能够世袭罔替,封妻荫子,拿到更多的田产好处?” 话问到了这里,刘伯温和宋濂都瞠目结舌……纵然他们有什么想法,也不敢多说啊! 张相,你这是要砸大家伙的饭碗吗? 武将们也是目瞪口呆,感觉被针对了。 这也就是张希孟,如果换成别人,一定要天诛国贼了。 唯一还挺高兴的就是朱元璋。 老朱满脸欣赏,他笑道:“先生是说士人虚伪吗?” 张希孟笑道:“主公,臣要说的也不是这个……臣想说的是,技艺,发明,能提高效率的机器,可不可以作为一种获利手段?” 朱元璋眉头微皱,“那些工匠不都是挣了工钱吗?怎么不算?” 张希孟摇头道:“主公,他们挣的是辛苦劳作的工钱,或许有所差别,但是还不足以体现出技艺的价值……毕竟没有哪个工匠能腰缠万贯,三妻四妾吧!” 听他这么说,常遇春忍不住插嘴道:“张相,就是几个臭干活的,你当他们是读书人,豪强地主啊!” 这话说得汪广洋等人翻白眼,很不爱听,姓常的,不要太气盛! 张希孟呵呵一笑,竟然站起身,在场中踱步。 “其实说到了这里,我们不妨把谜底揭开,直入主题……自从井田崩溃之后,秦汉以来,我们接受的,最主要的财富分配方式,就是土地!” “官吏,贵胄,豪门大户,士绅商贾……大家伙都把土地视作财富,谁占据更多的田产,谁就能收到更多的田租,从而坐享其成,子孙延续,富贵传家。” “大家伙仔细想想,虽然商贾获利比种田要丰富。但是大多数的商人也就是从事简单的贩运。那些当铺钱庄,也都是做百姓生意……说干脆一点,也是围绕着土地和土地产出做文章。” “不妨再把范围扩大一点,士绅大族拥有土地,有了土地就能供养后代读书,读书考功名,做了官吏之后,一来可以减免税赋,二来又能得到赏赐的田产,兴旺家业。由此说来,士农工商,朝野上下,这两千年来,最最根本的一条,就是土地的所有权,决定一切!塑造一切!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