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一章 衣食为本,日用为道-《大明第一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说白了,这就是一套工具,一套正确的废话。

    单独拿出来,是没有多少价值的。

    真正关键的东西,是治学立论的根基,是最原始的参数,这东西确定下来,输入这套工具之中,然后灌输给学生,最后变成学生心中的真理,社会的共识,教化工作也就差不多完成了。

    那张希孟要讲什么东西呢?

    衣食为本,日用为道!

    这也是张希孟询问高启等人的问题,江西何以人文荟萃,人才辈出,教化大兴?这可不是什么文脉汇集,老天偏爱。

    江西繁荣的背后,有着深刻的区位优势,商业逻辑。

    梅岭开关,贯通赣粤,河海联运,货物通达南北,鄱阳湖周围,物产丰富,人口稠密……有钱,有人,有粮食,有商业,有许多可以供养子弟读书的殷实之家,这才有了白鹿洞书院。

    试问一下,朱熹为什么选择江州建立学堂,又为什么要面向鄱阳湖?

    白鹿洞书院又怎么能成为天下第一书院?

    是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行?

    要不让朱老夫子去塞北大漠,设立一个学堂,看看他能不能让蒙古人存天理,灭人欲?

    张希孟讲清楚了衣食为本这四个字,自然而然,日用为道,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
    读书人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是民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,出现的产物……那读书治学是为了什么?

    追逐天理,空谈人欲?

    很显然,这都不合适。

    读书人的目的,还是回馈百姓,从民生入手,研究百姓日用。

    以百姓日用为道,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。

    循着“博学之。审问之。慎思之。明辨之。笃行之。”的思路,辅国治民,做好学问,当好官员,无愧自己,无愧百姓……

    “总算是拿出来了一份粗略的大纲,你们都看看吧。”

    张希孟满脸疲惫,将一摞文稿递给了叶琛,高启等人,让大家伙传阅。

    这帮人为了能快速浏览,直接把张希孟的文稿铺在了桌面上,一张挨着一张,大家伙快速浏览,一页一页看下去。

    几乎每个人都变了颜色。

    叶琛第一个看完,也是最先一屁股坐在地上,忍不住感叹,“张相,如此,则孔孟之道可以休矣!”

    这时候徐贲不免反驳道:“我看不是这样,孟子不也是民为重,社稷次之吗?张相讲衣食为本,日用为道。这也是孟夫子主张的。”

    叶琛忍不住摇头,似乎可以这么说,但实际却是南辕北辙,十万八千里。
    第(2/3)页